游天下攻略

翁基(景迈山翁基古寨)

2024-02-21 10:03:08285
翁基?推翻了大家既定中对夹克的理解。那么,翁基?一起来了解下吧。

翁基(景迈山翁基古寨)

翁基布朗族古寨

(四)依产地山头分类——临沧、普洱、西双版纳

普洱古茶山以澜沧江为界划分为江内(即澜沧江以东)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即现在通常说的“易武茶产地”;江外(即澜沧江以西)新六大茶山: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

古六大茶山现今还有不同说法: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是历史上所称的“六大茶山”,现在改为:易武、攸乐、革登、倚邦、蛮砖、漫撒。原因是道光年间(1821—1850)随着蛮枝、架布、熠空等茶山的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崛起,遂取而代之。

临沧区:

(1)、勐库:云南省临沧双江地区。云南大叶种野生茶。特有勐库种。勐库古树茶还有一大特点:持嫩性强,芽叶肥壮重实。一芽四叶还很柔嫩,不象某些良种茶一芽二叶就显老相(硬叶硬梗)。茶质肥厚度大,香型特殊、劲扬,不如六大茶山茶区汤质滑柔,舌面甘韵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口感刺激性稍高。

(2)、冰岛:冰岛(当地人也称“丙岛”)冰岛村距离勐库镇约四十公里,是双江县著名的古代产茶村,以盛产冰岛大叶种茶而闻名,是该县最早有人工栽培茶树的地方之一。冰岛茶种是著名的勐库大叶种的主要组成部分,冰岛村是勐库茶种的主要发源地。勐库大叶乔木树,长大叶,墨绿色,叶质肥厚柔软,叶背隆起,叶脉明显。毛茶外形粗老,黑条白芽。春茶汤色金黄透亮,香气柔和,挂杯持久而不事张扬,以花果香为主。生津快速,口腔内回甘部位较深。十分耐泡。

(3)、昔归:临沧邦东乡邦东村芒绿山(忙麓山)。汤色明亮清澈、香高气扬、滋味微涩甘甜,喉韵沉香鲜爽、茶气醇厚、回甘生津。茶气强烈却又汤感柔顺,水路细腻并伴随着浓强的回甘与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此茶年产量极低,多作政府用茶或由行家自藏,市面上极少有售,弥足珍贵。

(4)、忙肺:云南省永德县,永德县市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至今还生长着中华木兰以及大面积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的古树茶,除名气外不输任何名山茶。难怪多年来一直受台湾普洱茶人重视。此茶以栽培型勐板忙肺大叶群体种的百年古树茶为原料,汤色清澈明亮,滋味厚重,刺激性强,香气馥郁高扬,口感饱满协调,甘醇顺滑带微涩、舌底生津明显,喉韵甘润持久。

(5)、坝糯:勐库古茶山以冰岛为界分东、西半山,所产之茶各具特色。坝糯大寨是勐库东半山茶的代表,也是现存古茶树最多的寨子。品茗云南大叶种野生茶。此茶汤质充满阳刚之气,高香、劲扬、味刚,口感丰富饱满,甘甜质厚,茶气强而有力,气足韵长。不输易武正山。

(6)、勐库大雪山:大雪山野生古茶树茶群落,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叶茶种群落。生长群落地处双江县大雪山中部,海拔高度为二千二百至二千七百五十米。此茶采摘极难、产量极低,弥足珍贵。该茶属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叶质肥厚宽大,香型特殊、野香中带兰香,劲扬质厚,微苦回甘转甜,沉雄霸道。舌面甘韵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口感刺激性强。

(7)、懂过:懂过茶山位于勐库茶山的西半山,海拔一千七百五十米森林覆盖指数高,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懂过的古树茶叶形略小,是否有勐库大雪山野生茶变种而成,有待考证。属云南大叶种野生茶。此茶香高味浓,苦底较重,回甘快而持久,甘甜协调不若冰岛、坝糯,而质量气强则过之。在勐库大叶茶中,风格自成一派。

(8)、白莺山:位于临沧云县漫湾镇大丙山(主峰海拔2834米)中部,隔江与无量山相望,背靠大丙山野生茶树群落,位于海拔1800米至2300米之间,南北纵距6000米,东西横距1.6千米,目前仍保留自生,半野生和人工栽培古茶树180多万株,分布在12400面山地和村落。白莺山古茶树种类多样,变异繁多,不仅是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而且展示了野生茶树成为栽培作物的不同阶段,是茶的起源的历史见证,是开展茶树起源与演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9)、凤庆香竹箐:专家考证,香竹箐1号大茶树有明显的人工栽培的迹象,位于凤庆县小湾镇锦绣村香竹箐,是世界上现存的最粗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有专家推测树龄超过3200多年。

(10)、永德大雪山:永德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于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原始森林中,分布总面积10.05万亩,平均树高5米左右,树干基围最大的一棵达215厘米,树干最高的一棵达25米。

普洱(原思茅):

(1)、景迈:澜沧县惠民乡,惠民乡与勐海县勐满乡相邻。现存有千年万亩古茶园,芒景(布朗族寨)和景迈(傣族寨)是云南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的,十分壮观。主要分布在景迈、芒景、芒洪、翁居、翁洼等村寨。古茶园为布朗族所种,居住已有1300多年。老茶树上所寄生之石斛科植物—螃蟹脚,成为茶区另一特色产品。景迈茶茶菁颜色青绿,条索较短,以轻发酵甜香著称之茶区,上颚中后段的清甜略带花香为其特色,与舌面中段甘韵表现佳,汤质滑、较薄。入口即甜,杯底留香,回甘快且持久。与勐海茶的苦底相比,景迈茶属涩底茶,景迈古树茶入口涩味化的很快,回甘也很快,台地茶入口涩感挂在舌面,久久不能化去回甘也很慢,苦味有但不强,是涩味较为明显;春茶有十分明显的花香兰香,秋茶却蜜香浓郁。

(2)、景谷:古称“勐卧”,意为“有盐井之地”景谷县,地处无量山脉西南侧,历史悠久,是唯一发现茶树起源始祖宽叶木兰化石的地方,至今约3540万年。全县栽培百年以上古茶园3万亩,野生茶群落面积6.2万亩,主要分布在正兴镇黄草坝、通达,益智乡曼竜、苏家山,凤山乡顺南光山,景谷乡文山、文东等地,其中又以景谷乡(小景谷)古茶园面积为最多,品质也列于前茅。小景谷各村基本都有古茶园分布,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名气最大的是苦竹山(也叫金竹山千家寨)和文山顶两处古茶园片区。景谷茶的芽、叶肥厚壮实,均有白豪覆盖,泡之汤色略显黄绿、清亮透明、清香持久、饮之生津、回甘持久、回味悠长。只是汤味显薄,不耐泡。

(3)、困鹿山:宁洱县凤阳乡,地处无量山系南段。困鹿山古茶园在清代曾是清宫贡茶的指定生产地,故又称“困鹿山皇家古茶园”。困鹿山古茶树群落地跨凤阳、把边两乡,总面积1万亩,其中凤阳乡宽宏村的困鹿山境内有1939亩,属半栽培型茶树群落与阔叶林混生形成的原始森林。是目前宁洱县境内发现的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茶树群落。著名影星张国立出资认养了三号古茶树。困鹿山古茶园有两大特点。一是与村寨共生,构成茶树在村中,村在茶园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二是栽培型古茶园野生古茶林相连。困鹿山乔木茶的特点是:条索好,显毫,一年的茶汤色黄绿,香不强但持久,有苍老强劲的感觉,苦不重,苦化甘快,回甘久,涩不强,能化生津,汤饱满,缺山野气韵。

(4)、镇沅千家寨:千家寨茶山位于镇沅县九甲乡和平村原始森林,属哀牢山系,野生茶树群落万余亩,集中连片的4200亩。著名的2700年千家寨1号古茶树,系目前发现的最大最老的野生古茶树。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茶青揉不成条是其早年特色。上颚中后段清甜香,舌面微苦,茶质较淡薄

(5)、景东:“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这是普洱茶也是云南茶见诸于史籍最早最确切最可靠的记载。唐南诏国银生城所在地即现在的景东,银生府管辖范围即当今普洱、版纳、临沧等普洱茶产地。普洱茶已名扬天下,景东无量山、哀牢山是茶起源的摇篮,是普洱茶的古老故乡,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目前所谓下关茶区为晚期顺宁及景谷茶区,也就是现今思茅区域、保山与临沧区域北部,涵盖保山、昌宁、云县、景东、景谷、墨江、镇沅、思茅等县市。(即无量山、哀牢山区域的普洱茶区,该茶区属普洱茶的边缘茶区,后续另作专题版块,本篇不再祥述)此茶区的配合点为高纬度与高海拔,气温低、雨量较少,质重、水甜柔、香气较沉、带微苦、微酸,是此茶区荼菁的特色

(6)、邦崴:位于谰沧富东乡邦崴村。属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树龄在1000余年的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茶叶原产地的传统学说,改写了人类种茶的历史。邦崴茶条索不长,叶质厚,内质饱满,口感刺激性强而集中,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偏苦为其特色,时有轻发酵香甜味,香型层次明显。

(7)、江城:三江环绕,故名“江城”。江城县,与越南、老挝国境相连历史上,江城茶叶生产经过了一个萌芽、兴盛、衰落又到发展的过程。以牛洛河茶厂等为龙头,现代茶园面积达到12.8万亩(未含大树茶),出口欧洲,畅销国内。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因气候地理条件,江城野生茶菁一般较为香柔甜滑,然口感偏淡,类似近年易武茶。这也是近年易武野生茶时有以江城茶及勐宋茶拼配的主因。

(8)、佛殿山:位于西盟县,西盟县境内存活有古茶树共五大群落总面积2.85万亩,佛殿山野生古茶树群落最大有9000亩。佛殿山拥有野生古生物茶树群落19.5平方公里(28500)亩,自古以来被誉为普洱府的八大茶山之一。该地茶具有回甘持久,经久耐泡的特点。

(9)、营盘山:位于思茅区城区东南郊十余公里。营盘山万亩有机茶园2.4万亩,被建设成为观光旅游的“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营盘山茶园是云南省内最大的连片万亩生态茶园,总面积达二万亩。

(10)、板山:位于宁洱县勐先乡原始林带。清代较早的贡茶产地,在板山金竹林箐、茶山箐及白草地一带发现大量栽培型茶树群落。属茶园小乔木,茶特点是:苦涩易化,生津快。(11)、秧塔:云南景谷秧塔大白茶种植历史始于清道光二十年,在清代制成【白龙须贡茶】(把把茶的前身)向朝廷纳贡、首创“二度浆”(分两次轻揉捻)的做工方式,以减低大叶种茶的苦涩度。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名声远扬乃茶中佳品。云南大叶种茶,芽叶披满茸毛,成茶肥硕重实,白毫显露、条索白、独有橄榄清香回甘,茶汤清亮,滋味醇和回甜、耐泡。

(12)、景谷苦竹山:位于云南省景谷乡(小景谷)。小景谷是著名古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现存的人工栽培古茶树群落绝大多数直径有碗口粗细,树龄约200年以上。云南大叶种茶。此茶香高扬、水甜柔,甘醇顺滑回甘绵长与易武茶品相近。

(13)、马邓茶山:镇沅县者东乡马邓村位于哀牢山西坡,海拔1780米,马邓先民种茶历史悠久,史料记载已有800多年。现存栽培型古茶树约有500多亩,均为乔木型古茶树,当地农民历来都在采摘利用马邓茶,历史上马邓茶是用马邓特有的古茶树品种的原料加工晒青茶,是镇沅的历史名茶,云南大叶种茶。茶叶质量顺滑,香型独特,带野生茶的甜香,上颚中后段清甜香,舌面后段与两颊甘韵明显。喉韵甘润绵长。

西双版纳:

(1)、古六大茶山:

⑴革登山: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呈淡清香,汤色深桔黄。⑵莽枝山: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较淡,汤色深桔黄。现今已没落,茶山图片难寻。

⑶倚邦山:属乔木小叶种,回甘快、生津较好,香气幽香如澜,汤色深桔黄。历史上著名的清宫贡茶多出自此山。

⑷蛮砖山: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好,香气呈梅子香,汤色深黄。在历史上有喝蛮砖看倚邦一说。

⑸曼撒山(易武山):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香气高,在梅子香、蜜香中透着一股幽澜香,谷雨前后所采芽茶味淡香入荷,回甘强烈生津好,易武正山历史上就是闻名中外的茶山。

⑹悠乐山:属乔木大叶种,苦涩重,回甘快、生津好,香气一般,汤色淡桔黄。目前上述六大茶山的产茶量已渐少,产茶重心已移至新六大茶山(江外六大茶山):

(2)、新六大茶山:

⑴南糯山: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回甘、生津好,汤色桔黄、透亮。透着蜜香、澜香,谷花茶淡香如荷。历史上是闻名遐迩的古茶山,至今仍存活着一株已逾千年的栽培型的茶王树。

⑵布朗山: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汤色桔黄透亮。香气独特,有梅子香、花蜜香、兰香,是很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⑶巴达山:属乔木大叶种,这里生长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树和野生茶树林。贺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王树。此山茶叶味苦涩,回甘、生津快,汤色桔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

⑷南峤(勐遮)茶山: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汤色深桔黄,香气一般,茶叶等级低。

⑸勐宋茶山(勐海区域):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涩,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

⑹惠明景迈山:属乔木大叶种,十二大茶山中乔木树最大的一片集中在这里,号称“万亩乔木古茶园”。苦涩重、回甘生津强,汤色桔黄剔透。这里的乔木茶树上还生长着一种寄生物俗称“螃蟹脚”,可消炎怯痰、对治疗胃病和糖尿病较有效。(说明:景迈茶山属普洱区,因划归新六大茶山,故排在版纳区内)

翁基古寨简介

中国俗话说“高楼万丈平地起”,然而有时也会有例外。散布于湖南湘西的吊脚楼就是这样。

湘西一带山多水多,世代聚居在这块土地上的土家、侗等民族的一切活动也就与这山山水水分不开。去年我在湘西旅游时所看到的吊脚楼,几乎都是屹立于山水之上的一种独特的建筑。这种楼房虽然只有二三层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象空中楼阁,建造并不容易。

楼而有“脚”,我虽早有所闻,但直到这一次才知道,原来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在山腰上,吊脚楼的前两只“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吊脚楼,那是由几根长短一样的木桩把楼房从地面上支撑起来的。据湖南地方志记载,吊脚楼的这种构造最早是为了防避毒蛇猛兽的侵扰。

在湘西南,我参观了侗族聚居的黄土乡。这个乡共有20个寨子,5000多人。我去的第一个村子叫新寨村。这是一个典型的侗家村寨。它座落在一个斜坡上,山谷下是溪流,溪流之上架设了一座大木桥,桥面是一条半封闭的大走廊,不管什么天气,过桥都不怕日晒雨淋,因此人称“风雨桥”。过了桥,路边有一个称为“鼓楼”的雕梁画栋的大凉亭。这是全寨人选举寨老、议事、社交和演戏的地方。过了鼓楼,进入寨门,看到的就是一色木结构的吊脚楼。全寨共有三十栋,新旧约各占一半。

在距寨门不远的地方,一栋披红挂彩的即将竣工的新楼吸引了我。当我走进门前时,一个中年男子迎了上来,邀请我进屋参观。他就是这栋新楼的主人,叫李先辉。我祝贺他的新居落成。他说:“我早就想建造这么一栋楼了,只是一直没凑够钱。近几年我承包种植村里的柑桔,每月能收入好几百块钱,加上养猪和鸡鸭的收入,建楼也就不成为困难了。”言谈中流露出了他发自内心的喜悦。

他领着我沿着施工用的颤颤悠悠的木梯子上了二楼。他说,这一层约60多平方米宽,将被隔为厅堂、卧室和厨房。厅堂中间留有一个凹槽,是冬天烤火用的;在一面墙壁上也留下了一处约50平方厘米的凹槽,那是个祭坛,用来祭祀祖先,祈求神灵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楼的第三层主要作卧室:底层则是存放粮食、柑桔和农具、杂物的地方。这时已有一串串新收的玉米和辣椒挂在这一层的新梁上吹晾。

我问主人什么时候可以迁入新居。他说,这房子还有一个月就完工了。按照侗家的规矩,就是房子建好了也不能马上住人,而是要请人择个吉日良辰才能入室的。

“哦,吉日良辰?”

“对。我们侗家建新房是有许多讲究的。”于是他兴致勃勃地从择吉日选梁、砍树、破土动工一直说到上梁挂彩、放炮以示吉利的种种规矩。他说甚至卧室的安排都是有规可循的,即二楼住新婚夫妇,三楼住老人、父母和未婚子女。当然也有随着时代进步而发生的变化,如过去猪圈、牛圈、厕所都设在底层,现在都已经改在屋外,室内干净多了。过去二楼没有厨房,只有厅里的一个火炉,不大方便,现在也都改进了。

从新寨村出来,我随着导游小黄越过一个个山谷、一道道山梁去访问最偏远的一个村寨。据介绍,那里的吊脚楼多而集中,并且年代久远。当我爬得满头大汗、有点吃力的时候,总算听见走在前面的小黄叫了起来:“到了,到了!”等我赶到山顶,往下看去,眼前出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在郁郁葱葱的群山重围之中,一个个饱经风吹日晒的灰色屋顶,好像一片片宽大的枯叶重重迭迭、错落有致地从陡峭的山腰一直铺向山谷深处。每片屋顶下面都露出两个粗大的木桩牢牢地钉在山腰上。屋顶上炊烟缭绕,偶而还可以听到公鸡“喔喔”的啼声。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了童话里的仙境。

我们从山腰到山谷,串了好几户人家的门,居然没有一户住新楼的。“是不是山外比山里更富一些?”我冒昧地问其中的一家。

“那也不一定。你不知道这些旧楼都是住过好几代人的,是真正的吊脚楼,我们把它看作是祖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产,只要没有损坏,还能住人,我们是决不会拆除的。”楼主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谁要以为他们都因怀旧而保守,也许就错了。不然怎么解释这些很不协调的现象呢:在许多陈旧的吊脚楼顶上都架起了电视天线;在古朴而土气的木板楼里,搁置着一台台崭新的收音机、洗衣机、电冰箱。过去很多山里人一辈子也不知道这山沟的外边是什么样子。而现在,连十几岁的女孩子也可以走出阁楼,到沿海的厦门、深圳经济特区去找活干了。

当太阳西斜、山雾开始弥漫的时候,我才与这个陈旧简陋的吊脚楼群匆匆惜别。

两天后,我来到了湘西北的土家族居住区。土家人散居在山上和水边,住着一样的吊脚楼。然而立足于河边水上的吊脚楼和与它分不开的周围的一切,构成了一种与山区截然不同的情调。

江边小城凤凰城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流经城外的沱江只是一条小江流,却是沟通外界的主要通道。江岸边,筑起了一个小码头,紧挨着码头就是一排惹人注目的吊脚楼。其间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狭长而弯曲的老街,把河岸与城区连结起来,构成了凤凰城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吊脚楼的斑斑驳驳的木板墙和失去光泽的门扉,以及被挑担子的小贩踩踏得光溜溜的石板路,都告诉人们它们年代的久远。那时侯,这江边的吊脚楼是过往商人、船工和船客们的落脚之处,也是娼妓谋生的场所。每当夜幕降临,月挂中天,吊脚楼的灯光便留住了沱江上过往的船只;桨声灯影里的沱江边自然也成了凤凰人消夜的好去处……

时光像流水逝去,今天的凤凰城又有了许多发展。当年的这个商业区已经不那么起眼,依然排列在江边的吊脚楼越发显得陈旧、过时。那些身着新潮服、嘴里哼着流行曲的年轻人对它不屑一顾,而长者却对它怀有深深的眷恋,而且这种无以名状的情绪还渐渐地扩散开去,悄悄地感染着那些来自远方的游人。他们不顾千山阻隔,旅途劳累,一次、再次地前来踏访。一位瑞典学者不但自己多次前来,还在国外组织了旅游团前来游览。

对于这些,或许有人不太理解,那么请听听一位当地老人的话:“只要你来一次,只要你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和单调,你就会感到这陈旧、土气的吊脚楼以及它立足的这块土地对你有多么大的魅力。”

翁基是什么意思

老夫妇

翁基古寨天气

柬埔寨一年四季都又热又晒带好伞和防晒霜即可柬埔寨的雨季就是一会大雨一会大太阳

长袖没必要太热但短裙短裤要过膝盖否则好多庙不让进

以上就是关于翁基的相关介绍,其实“西服”也是一种“茄克”,英国人称其为“拉翁基•茄克”(LoungeJacket),只是后来,男人服装逐渐发展成两大系列,即“西装”和“茄克”。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最新发布